
苹果和谷歌都是在UI和UX方面做得非常优秀的科技公司,但提到这两家公司在产品理念方面的不同点,可能不少人并不是特别清楚。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透过10张简单的对比图,介绍了这两家公司在设计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法。
Apple公司和Google公司都是在使用者体验和设计方面非常优秀的科技巨头,但你可能会注意到,除了之前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存在相互抄袭的事实之外,如今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。
虽然我不是这两家公司的员工,但我却是这两家公司的忠实使用者。结合自己在设计领域的经验,我希望透过本文,跟大家分享从我个人角度所认知的,这两家公司在设计方面的不同方法。
1. 决策制定
- Google:设计使用者想要的内容
- Apple:设计他们认为使用者想要的内容
2. 产品研发
- Google:开发大于研究
- Apple:研究大于开发
3. 产品一致性
- Google:注重视觉一致性
- Apple:注重体验一致性
4. 产品预告
- Google:新闻稿加上预告片
- Apple:无
5. 设计演变
- Google:重新设计与新趋势
- Apple:持久不变的设计
6. 使用者隐私
- Google:假装保护使用者隐私
- Apple:真正保护使用者隐私
7. 使用者基数
- Google:使用者基数极广
- Apple:使用者基数有限
8. 领导力
- Google:分散式的扁平化架构
- Apple:集权式的层级化架构
9. 生态系统
- Google:开源
- Apple:专有
10. 进入市场策略(UI)
- Google:聚焦与推广
- Apple:保留现有结构
简而言之说Apple
当第一代iPhone问世后,有报导曾抱怨称iPhone手机萤幕太小,很难打字。对此,时任Apple首席执行长史蒂夫·贾伯斯(Steve Jobs)回应称,「你的手指会慢慢适应的。」
这就是Apple。
Apple通常比使用者更了解使用者。他们透过大量的使用者研究而走到了这一步,并且专注于提供友好一致的交互体验和持久不变的解决方案。
Apple的层级化架构,可以让一部分菁英设计师掌控最终交付的产品品质。
虽然设计出完美的产品是众望所归的事,但这通常都需要前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
然而,Apple的这种「我知道你想要什么」的产品态度,有时候也会让人感觉不友好,并且会限制使用者基数的增长,甚至会导致一小部分使用者的憎恶。例如,某些使用者就可能更倾向于有实体键盘的手机。
言而言之说Google
然而,Google就更倾向于从使用者身上获得回馈。
他们更倾向于推出开源专案,并且非常看重从开源社群所获得的回馈。这有助于让Google有效地开发多样化的产品组合,并吸引庞大的使用者群体。有很多功能都可以在Android手机上实现,但在Apple手机上却无法实现。
不过,使用者也并非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还记得2013年风靡一时的Google模组化手机专案吧,虽然这个专案很好,但最终却仍然失败了。
过度依赖使用者的回馈有好的方面,但同时也存在弊端。
虽然做产品设计不能忽视使用者的回馈,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让使用者来主控设计。最好的做法是,观察了解使用者体验过程,从中去了解使用者到底想要什么。
Google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敏捷开发,并且在出错的时候及时调整产品方向。
- 资料来源:Apple vs Google in 10 honest graphics
- 本文授权转载自36Kr
iPhone 12浏海将可能变窄,但为什么苹果不把浏海直接拿掉?我们今年可能在iPhone 12上看到无浏海的iPhone吗?众多专家都认为「不可能」,那么,为什么iPhone的「浏海」一直无法克服? 前两天郭明錤分析师报告指出,认为2020年至少有一款新iPhone会采用更小的前置镜头,以改善萤幕与边框的比例,最终导致正面的浏海变小。 也有一说是 iPhone 12的浏海,苹果会将扬声器和麦克风零件移到黑边内,借此缩减浏海占比。 不管iPhone 12的浏海是变窄或是变小,或许很多人会问,为什么苹果不把浏海直接拿掉? 答案当然是,非不为也,是不能也。 iPhone 的浏海问题,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iPhone 浏海内有太多个元件要微小化设计。包括有
网友评论
最新评论